中国网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中国科学院院刊
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范式探索
构建科技创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闳议】“钱班”模式点燃创新之火 郑泉水院士谈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揭示物质本质、宇宙起源、生命本质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三大科学难题。通过分析医学科学领域面临的困境可以发现,生命的本质和演化规律尚未得到系统揭示;而仅用可视化手段去观察亚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的微观静态结构,无法了解生命的微观动态过程。
2021-08-10 13:59
负责任数字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将开启数字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数字经济的技术经济范式转换本质,决定了它与传统经济在思维原则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根本性的不同,也因此显现出典型的两面性:一方面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激活社会化创新、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给大众带来更多福利;另一方面在工作、创新、市场和社会等领域产生大量的消极作用。
2021-08-10 14:45
智库研究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智库研究涉及多学科和多研究领域知识的综合运用,其研究成果一经采用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我国智库研究的发展要走上科学化的道路,需要以科学导向引导智库研究从“软科学”提升为“硬科学”——智库科学。
我国已经成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目前正在接受基础教育的青少年是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所依靠的重要力量,是支撑中国创新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人才储备。
新冠肺炎疫情对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已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在后新冠肺炎疫情时代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叠加之下,科学教育将如何发展成为教育 4.0 的重要议题。
大力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是我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博得先机的重要保障。
2021-08-10 13:56
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不在于传递给学习者确定性的知识,而在于让他们学会把知识作为认知世界的方式,以应对世界的不确定性。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高质量发展,创新很重要,只有创新才能自强、才能争先——“柳工人”深切体会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
2021-08-06 09:17
6月5日,在河北春蕾3D打印产业园内,技术人员组装调试3D打印设备。新华社记者 骆学峰 摄 6月5日,在河北盛世天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作人员调试机器人产品。
2021-06-08 10:09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怀柔区今年科技周活动依托怀柔科学城、中科院所等优质资源,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近年来怀柔地区科技发展成果。除了促进大科学装置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外,我国同时也在加快完善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未来发展政策。
2021-05-28 09:06
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中国纳米谷”纳米智能技术科技园将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纳米技术、芯片制造产业、5G运用融合发展示范园区,瞄准未来产业和“卡脖子”技术。
2021-05-27 10:53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的行星科学与深空探测领域发展,为新时代青年学者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深空探测是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驱动力之一,而处于萌芽阶段的行星科学,则是推动我国向深空探测强国转变的关键因素之一。
2021-05-27 13:50
近年来,美国限制芯片、计算光刻技术等新兴高科技产品和技术的出口,对我国相关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造成巨大冲击,也暴露了我国一些重要的产业链存在关键环节缺失的短板。
面向第四次产业革命,培养能够实现“从0到1”范式突破的创新人才,并建立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不仅是关系到“两个大局”如何破局的关键问题,更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百年大计甚至千年大计的重大命题。
希望通过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和国际大循环三种战略路径,实现以科技创新“双循环”推动经济“双循环”,为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及融入国际科技创新大格局提供宏观战略参考。
王志刚表示:“我们经常讲到产业链、供应链有短板弱项,如果追踪溯源,就是我们在基础研究方面存在薄弱环节。”
2021-03-09 09:38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这一进程中,以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备受关注。什么是合格乃至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如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针对这些问题,《闳议》访谈节目组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首席教授郑泉水。
2021-03-08 14:52
当前我国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不高,中低等级占三分之二以上;耕地退化加剧,东北黑土有机质下降,南方红黄壤酸化,北方土壤干旱盐渍化,障碍退化耕地面积占比达40%。
2021-02-04 15:46
引领性创新人才和成果的不足问题尤为突出,这已成为当今中国科技发展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哲学对于解决这一难题会有所助益吗?哲学能够成为科技创新的“助产士”吗?
2021-02-09 14:57
在薛澜看来,一是要有创新实力,二是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把力量聚集起来解决重大问题,这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担当。中国越来越成为全世界瞩目的创新人才聚集地,将会有更多全世界的优秀人才到中国寻找发展机会,形成良性循环,为中国未来发展做出贡献。
2021-01-26 09:54